毕业离校时,学生们往往会把自己的人事档案随身携带或寄存在家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档案往往会沉淀成为“死档案”,没有人问津。但是,即使没人问津,这些档案也是关系到毕业生的重要证明和档案材料,甚至涉及到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毕业生们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档案,让它们成为自己退休前的“活”档案。
那么,如何管理自己的档案呢?首先,需要明确档案的管理方式。国家对于毕业后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档案采取了三种管理办法:把档案转至生源地、把档案留在学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把档案转至就业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
其次,不管档案的管理方式是什么,毕业生们都应该定期检查自己的档案,确保它们的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如果发现档案信息不完整或有误,毕业生应该及时联系管理机构,协助其进行更正。
说到毕业生的档案信息不完整,这就涉及到“死档案”的问题。如果毕业生发现自己的档案已经沉淀成为“死档案”,不用担心,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再也没有用处了。毕业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让“死档案”重获生机。
第一种途径是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补办相关手续,将档案激活。现在很多地方都建立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这些服务中心不仅提供职业规划、求职咨询等服务,还可以激活“死档案”。毕业生可以前往当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相关手续,将自己的档案激活,使其成为有用的择业工具。
第二种途径是委托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公司代办,把档案放到相应的管理部门,避免档案记录出现“断层”。如果毕业生觉得自己比较忙,没有时间去办理相关手续,可以考虑委托人力资源公司代办,这样不仅可以省去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可以避免档案记录出现“断层”,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总的来说,毕业生的档案是非常重要的证明和档案材料,应该认真对待和管理。无论是选择管理方式、定期检查信息、还是激活“死档案”,都应该积极主动,让它们成为自己退休前的“活”档案。如果您的档案还在自己的手里,不如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