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档案是每位大学生毕业后必备的一份重要资料,它承载着我们的学习经历、成绩单、实习经历、获奖证书等重要信息。然而,在我看来,这些档案对我们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记得毕业时,我将自己的档案随手一扔,就将其藏在了抽屉的最深处。这份档案曾被我视为陈年旧事,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我思考未来的倚仗。因为在求职时,我无意中透过面试官的眼神,发现了惊人的事实——我的大专档案已被拆开!
曾经留在学校的档案,遇到了我离开的那年,被不知名的人拆了开来。这并不是什么骗局,而是档案在管理中出现的漏洞。有些毕业生由于工作流动、违约跳槽、下海经商、单位改制、破产等原因,一直没有管理自己的档案,这些“无人问津”的档案称之为“死档案”。这些死档案,一旦被拆开,个人信息将被泄露,身份安全将受到威胁。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有三种管理办法供我们选择:
第一种是把档案转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级市的人事局接收。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在生源地范围内就业的毕业生和暂时不想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在生源地就业后办理手续简单方便,而缺点是两年内如离开生源地就业,需重新办理改派手续。
第二种是把档案留在学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申请档案留校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的,学校将其档案和户口迁回生源地。这种方式适合有就业愿望但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学校诚信度较高,代为保管户口关系和档案不收取额外费用,其缺点是毕业生档案留校只是延长了择业期,与学校没有人事隶属关系,涉及人事关系的证明都不能出具。
第三种是把档案转至就业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准备考研、创业、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优点是易于毕业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缺点是如果毕业生与指导中心交流相对少,则容易造成信息不畅。
无论采取哪一种管理方式,我们都需要时常关注自己的档案。如果已经不知道档案的去向,就得先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或有资质的人力资源公司咨询,补办相关手续,将档案激活。否则,在需要档案进行人事证明时,将会面临无法找到档案、档案记录出现“断层”等情况。
在这个信息社会,个人信息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档案加以重视。不管择业是否顺利,档案始终是我们行走世界的通行证,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后盾之一。